文史精粹
地 址: 中国上海市漕溪北路88号803室
邮 编: 200030
电 话: 021-64283775
  021-64283951-813
传 真: 021-64279356
Email:  
info@ymca-ywca.org.cn
首页 > 文史精粹 > 精彩文摘
精彩文摘
在社会转型中理解80后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阅读:2245

    80后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概念,指出生于1980年—1989年的青年一代。80后的出生与成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注定这代人成为有着显著特点的一代,我国独特的转型过程在他们身上得到鲜明呈现。因此,有关80后的研究和讨论,既是对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又是对全球范围到来的现代性的认识和思考。

 

  80后青年的总体特征
 
  据统计,我国80后总人口约2.2亿,其中大学生4000万,独生子女5000多万。较之于其他世代,80后青年有如下总体特征。
 
  首先,出生人口的减少直接增加了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数据显示,80后群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
 
  高等教育的普及不仅增加了80后的人力资本,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历程,最为明显的是结婚年龄。数据显示,20—29岁未婚人口中比例最高的是本科,其次是专科,这意味着受教育年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青年期过渡到成家立业的稳定阶段的时点。
 
  其次,与其他各代相比,在就业人群中,80后农业就业比例大幅下降,在非公机构中的就业比例较高。数据显示,80后就业人口中,约有55.7%在非公机构工作。
 
  第三,与其他几代相比,80后的流动人口比例相对较高。数据显示,目前在区县内流动的比例为11.2%,在省内流动的比例为7.4%,在省际流动的比例为12.4%,合计约有31%的流动人口。
 
  此外,与其他各代相比,80后群体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较高。数据显示,80后群体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的比例高于之前几代,不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的不足半数,而几乎每天浏览互联网的占19.2%,经常浏览互联网的比例约31%。
 
  总体来说,相较于之前几代,80后青年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多的人在非公机构就业并处于流动状态,更擅长使用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这些特征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转型进程密不可分。
 
  80后青年与时代紧密相联
 
  当前,80后群体正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曾一度饱受争议和指责,但也随后备受认同和赞扬。理解80后,应把目光投向其出生成长的时代环境,研究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如何塑造了80后。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懂得80后,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观察、理解这个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80后是脱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需要依靠自身力量立足的第一代。转型期社会结构的体制变迁与青年发展的个人轨迹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压力山大”的重要原因。例如,城镇化带来的住房压力和通勤压力,高校扩招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以及价值观变迁造成的人际关系焦虑和婚育压力等等。
 
  “独生子女”是第二个影响80后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独生子女政策给这代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使他们受到了长辈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不过,蜜罐里的童年并不能减轻他们成年后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由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后援。因此,如果只看消费和就业领域的“啃老”“拼爹”,而不见背后的社会成因,也不看这代人在其他社会领域的作为,就会导致对他们不愿长大、缺乏担当的消极评价。
 
  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格局也对80后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是80后中两大基本子群体,但他们的生活情况完全不同,很难一概而论。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为青年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自我展现的舞台,这些伴随改革深化开启的社会空间和话语空间,使这代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面对这样一个多样的群体,有些媒体对他们的报道追求眼球效应,难免有失偏颇。
 
  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变革是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与西方几百年前所经历的现代化不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我们面临的不仅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有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较量。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互相激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代人有时会处于一种矛盾、不安和迷茫的境地。80后各种集体怀旧风潮,就是表现。
 
  在社会转型中激发青年活力
 
  缓解生存压力,激发青春活力。要减轻青年群体的生存压力,需要在保障他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客观公正的制度环境。例如,加大对保障房、公租房建设的力度,并且力保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摒弃就业中的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歧视,透明化招聘流程,使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缓解青年的生存焦虑,扫清向上流动的障碍,从而激发他们的激情与朝气,为社会带来活力。
 
  充分利用网络,鼓励青年担当。网络是80后栖居的时空。在鼓励青年社会担当上,要因势利导,激发这代人在信息时代的正能量。要充分重视当前微博、微信及各类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优势,倡导在网络生活中尊重多元、包容差异、释放善意,以客观开放的心态表达观点,让青年在日常的、具体的点滴参与中培育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倡个性多样,鼓励青年创新。受益于30多年的经济增长,80后有机会接受各种新事物和新思潮。他们目光敏锐,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而且从小就受到市场经济的熏陶,市场适应力强,是最具创新精神和素养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通过在资源配置和制度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个性化和多样化,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给青年更大的自主空间,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激发青年创新动力。
 
  培育核心价值观,构筑青年的中国梦。改善当前80后担负生活压力和迷茫矛盾的生存境况,除了为青年创造更加公平、宽容的制度环境,也需要青年们自身的努力。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和良好环境,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境遇与态度: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作者:施芸卿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分享到:
版权所有 ©2012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ICP备案号:沪ICP备19041452号-1 政策法规| 资料下载| 精彩图片| 公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