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基督教福音的兴旺,城乡大小教堂也随着信徒数量的迅速增加而不断建成,这是神对中国教会的祝福,也是国家安定兴旺的另一种体现。现将我从事教堂建筑设计中的点滴体会与众弟兄姊妹分享。
通常建筑师采用不同文化含义上的表达与空间结构体系上的展示这两种基本途径来诠释建筑物外在、内在的意义。针对基督教聚会活动场所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可谓非常多样,但是所有的设计都无疑在追求着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存在于统一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之间。
影响教堂建筑平衡建立的首要因素是教会信仰属性的组成,它包括基督教的教义、信仰原则、神学思想和教会管理模式等,它应该是历史非线性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综合体,是一种能顺应社会历史、时代背景、环境需求的综合体。它受社会历史体制、社会关系、社会文化、人和物质等动态因素的影响,但它的信仰核心价值不会变。
此外我们还需认识到,教堂建筑本身有一个时代演变的历程。希伯来文化传统、古希腊与罗马文化传统在基督教崇拜实践中始终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影响就导致了基督教教堂建筑在艺术创新和审美发展中的差异认同。同样,现代化与西方化的进程在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现出了本土化的倾向,这也就涉及到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没有找到平衡点,那么教堂建筑就无法与时代背景、地域特征等相协调。
若将以上两点放入具体教堂设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究竟如何才能使教堂建筑既能传承对信仰的历史根源,又可以适应时代社会从而成为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新型教堂。我们应当牢记:教堂建筑的设计理念必须建立在“坚持以圣经真理、基本教义为主要指导”的基础之上,即围绕崇拜等各项聚会实践所需的功能要求来展开教堂建筑的功能设计,强调教堂的崇拜讲道、听道功能,并兼顾教会的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等功能。因此,设计平面功能形式可以根据具体地形环境而多样化,主要功能需求可分为以下三类情况:
第一类,城市中的教堂。它的基本组成:主教堂、附堂、多功能活动厅、主日学教室、培训教室、祷告室、各团契交通室、诗班练唱及更衣室、乐器存放间、售书房、图书馆、教牧同工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接待室、医务室、值班室、圣餐间、仓库储藏室若干、停车场等(其中,主日学可根据教材及年龄需要分成母婴、低幼、儿童、少年)。
第二类,城乡结合部的教堂。它的基本组成:主教堂、附堂(兼多功能厅),主日学教室(兼培训教室)、祷告室、诗班练唱及更衣室、会议室(兼接待室)、小厨房(兼圣餐间)、办公室、财务室、售书房(兼阅览室)、仓库储藏室、驻堂牧师宿舍。
第三类,乡村的教堂。它的基本组成:主教堂、大教室(兼诗班练唱室)、主日学教室(兼培灵会住宿)、会议室(兼接待室)、办公室、财务室、驻堂牧师宿舍、讲员休息室、厨房、食堂(兼多功能厅)。
此外,当建筑空间中有精神性的内容需要被表达出来时,教堂主要空间布置指向就需要根据用地环境分为集中式和组合式。
集中式:一般采用一层为附堂及教会各活动用房,二、三层为主教堂,地下室、半地下室为停车场,这种教堂空间紧凑,使用便捷。
组合式:一般采用一幢为独立主教堂,一幢为多功能的活动用房及接待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楼。将两个不同功能需求空间完全分离,建筑结构技术简单,可灵活分期施工,一次性投资压力较小。
其实,无论是教堂的建筑造型,还是基督教的艺术,它们都是时代文化创新、艺术探索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社会与教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教堂建筑艺术外观的意义就在于希望各地在修建教堂的过程中能更多地体现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之间的认同关系,以及中国基督教和普世基督教之间的认同关系。目前,中国教堂建筑概念正在面临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使得一个大而化之的“中国”概念的呈现出现了困境;另一方面,“因信称义”主内合一的真道原则究竟如何才能在教堂崇拜空间、教堂建筑的内在外观上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也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我们的教会在观念上要避免“只有照搬某种形式才是教堂建筑”的想法。教堂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在满足崇拜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多考虑吸收中国建筑特色风格,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更多与时代环境相协调相平衡的中国式教堂。这不仅是设计师的任务,也是教会教牧同工们的责任。所以,今天如果孤立讨论“十字架”的大小、位置是不全面的,应将其放置在教堂建筑的整体性之中来探讨。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教堂建筑的价值体系不仅是本色化的,也是全球性的。
(作者系杭州女青年会理事,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